互聯互證的方言語法研究
下午4時至6時
香港科技大學學術大樓2408室 (18號升降機)

摘要

分析標準語語法,如果得到的結論只適合標準語,僅得到標準語的支持,得不到任何方言或歷史的支持,那麼,該結論的合理性或解釋力就會減弱。同理,分析方言或漢語史也是如此。

以具有時體功能的句末助詞“來”為例,結合漢語史、方言及普通話的情況,對其時體功能的演變、概括和整合等問題進行分析。主要提出三點:一是存在“位移>(近)過去”的演變路徑;二是粵方言“來”的“(近)過去”“將來”等用法,是其完成體意義在具體語境中的浮現;三,本研究再次表明,漢語具有更為廣闊的TAM範疇——“空間-時間-情態”範疇。通過句末“來”不同功能之間的互聯互證,認為現階段再次提倡互聯互證的方言語法研究,正當其時。

 

講者簡介

林華勇,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畢業於中山大學,廣東廉江人。主要從事粵方言等漢語語言學研究,對語法描寫、語法化、語言接觸等感興趣。兼任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中國語言學會理事等;曾任中山大學中文系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呂叔湘語言學獎獲得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國家級高層次青年人才。已出版專著《廉江粵語語法研究》(北大出版社2014)、《方言語法研究的語法化視角》(科學出版社2023)兩部,參編《現代漢語(上、下)》教材一部(副主編),在《中國語文》《方言》《當代語言學》《民族語文》《世界漢語教學》《語言暨語言學(L&L)》《中國語言學報(JCL)》等刊物發表論文七十餘篇。

 

其他資料

Zoom ID: 965 4422 0840

Zoom Passcode: 206909

 

 

 

 

 

 

When
Where
香港科技大學學術大樓2408室 (18號升降機)
Language
Mandarin
Speakers / Performers:
林華勇教授
中山大學
Organizer
Center for Chinese Lingu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