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10年在哈爾濱出生、後來成為詩人和記者的哈因德羅娃在回憶錄中寫過這樣的話:“我們身處兩個世界中間。哈爾濱是個中國城市。哈爾濱依舊是個舊制的俄羅斯城市。關於它可以說‘這里的精神是俄羅斯的精神,散發著羅斯的味道’。”這段話在很大程度上概括了“俄羅斯的哈爾濱人”或曰“哈爾濱的俄羅斯人”普遍的感受。“兩個世界”與其說是哈爾濱與俄羅斯,不如說是羅斯與十月革命之後的俄羅斯,或只是羅斯與俄羅斯。當時哈爾濱影響力最大、名稱源自以舊禮儀派信徒的生活為核心內容的多卷本長篇小說《丘拉耶夫家族》的文學團體“丘拉耶夫卡”,涅斯梅洛夫、阿恰伊爾、考洛索娃、卡拉塔羅夫等人的詩歌,民族志學家施庫林的紀實小說集《紅胡子》《賭徒》,這些文學事件和藝術創作折射出的皆是對“失去的天堂”深深的懷念與悲傷,以及對重返羅斯故鄉的渴望。哈爾濱俄僑作家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幾乎所有人發表作品時使用的都是筆名,這其中寄托著對別樣生活的一種想象和實踐,因為新的名字寓意著新的身份,新的生命,新的命運。
講者簡介
趙桂蓮,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俄羅斯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65年生人,遼寧大連人。1986年獲得廈門大學外文系俄語專業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後被國家分配到中國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技術情報研究所擔任翻譯,1989年通過碩士研究生統考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錄取,並於次年由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到蘇聯留學,1994年獲得俄羅斯聯邦國立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副博士學位,1995年進入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兩年後入職該校俄羅斯語言文學系,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至今。主要教授課程有“俄羅斯文學史”“俄羅斯社會思想史”“俄語閱讀——文化背景知識”“19世紀俄羅斯文學講座”等,主要研究方向是古羅斯文學和19世紀俄羅斯文學以及俄羅斯傳統文化。發表俄羅斯文學文化學術論文四十余篇,專著《漂泊的靈魂——陀思妥耶夫斯基與俄羅斯傳統文化》《生命是愛——<戰爭與和平>》,譯著十余部,包括托爾斯泰的第一版《戰爭與和平》,當代作家沙羅夫的長篇小說《像孩子一樣》,庫爾恰特金的兩部長篇小說《陽光閃耀》《水面行走的奇跡》,白銀時代宗教思想家、小說家、文學評論家的文化隨筆集《先知》,等。
請於 此連結 登記參與講座